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全店,免運優惠:全店滿2200元免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品名:10色銀粟粉蠟箋迷你軟卡
規格:約3x20cm
包裝:一包10色各1張入,共10張
紙性:全熟
特色:銀粟粉蠟箋是在粉蠟箋的基礎上再經灑金工藝在紙面上裝飾仿銀箔(因真銀久會變黑,故不使用真銀箔)精制而成。
又因灑製的銀箔形狀大小有似雪花狀,有似粟米狀,交相輝映,故取名為銀粟粉蠟箋。
注意事項:粉蠟箋對油脂、汗漬反應敏感,書寫前應將手洗乾淨。宜用新研之墨或書畫專用墨汁書寫,墨需濃,粗大的字不宜積墨太多,宿墨切不可用。
【掇英軒粉蠟箋】
粉蠟箋誕生於唐朝,,是在魏晉南北朝時的粉箋與唐代蠟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。巧妙地融合了吸水的「粉」和防水的「蠟」兩種材料,集粉箋、蠟箋的特點於一身。
紙質平滑細密,富於光澤。由於製作精細且價高,粉蠟箋較多應用於皇宮內苑。在清末,粉蠟箋的製作工藝由於戰亂等原因而失傳。
粉蠟箋的技術難關主要在於如何使紙箋在美觀的基礎上易於書寫,並保證它的耐光性和抗老性。為破解這一難題,劉靖虛心向業界的老藝人請教,頻繁來往於北京榮寶齋、故宮博物院、安徽省博物院等單位之間,搜尋紙箋的歷史實物及文獻資料,希望從中找到過去粉蠟箋製作技藝的蛛絲馬跡。
1997年7月到11月,是劉靖終生難忘的4個月。他在積累了大量資料的基礎上,開始向粉蠟箋研究發起最後的攻關。這4個月,他每天埋首於實驗用的十幾種原料之中,不斷比對、分析,當研究到關鍵節點時,他幾天幾夜不睡覺,甚至連吃飯都得別人提醒。在經歷了一次次失敗後,塵封百年的粉蠟箋工藝終於在他的手中復活,並且獲得了業界的廣泛認可,並於1999年成功的將這一文房珍品恢復生產。
掇英軒粉蠟箋紙質平滑溫潤,氣質高雅華貴,具有較強的抗老化性能。
再其上描金勾銀,則製成「手繪描金粉蠟箋」;若飾以金箔、銀箔則製成「描金銀粉蠟箋」,又根據灑制金銀箔的大小,分別命名為雨雪、金粟、霧雨粉蠟箋;若以金銀色手工印、染傳統吉祥圖案,則製成「金銀花粉蠟箋」等。
粉蠟箋對油脂、汗漬反應敏感,書寫前應將手洗乾淨。宜用新研之墨或書畫專用墨汁書寫,墨需濃,粗大的字不宜積墨太多,宿墨切不可用。
【掇英軒】
掇英軒,「掇」為拾取、撿起之意,「英」為精華。
掇英軒坐落在素有文化之鄉美譽的合肥市巢湖之濱——黃麓鎮。多年來致力於紙箋產品的研究與開發,在
繼承傳統紙箋加工技藝的基礎上,恢復與創新一系列紙箋產品。
如:手繪粉蠟箋、泥金箋、金銀印花箋、絹本宣、刻畫箋、草木染色箋、五色藏經紙等。
2008年,掇英軒傳承的『紙箋加工技藝』經中國國務院批准、文化部評定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。
【關於掇英軒手藝人——劉靖】
劉靖,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、中國藝術研究院民間藝術創作研究員、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人文學院兼職研究員、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、中國科學技術史學會傳統工藝研究會常務理事、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會常務理事、安徽省當代文房四寶研究所所長等。
此箋為純手工製作,偶有紙張存在染色不均勻、
水紋、斑點等情況,實不可避免,望理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