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 {{ 'fb_in_app_browser_popup.copy_link' | translate }}
{{ 'in_app_browser_popup.desc' | translate }}
{{ childProduct.title_translations | translateModel }}
{{ getChildVariationShorthand(childProduct.child_variation)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ProductName }} x {{ selectedChildProduct.quantity || 1 }}
{{ getSelectedItemDetail(selectedChildProduct, item).childVariationName }}
書名:《中國碑帖名品─(5)秦刻石三種》
出版社:上海書畫出版社
定價:NT$325
泰山刻石、瑯琊臺刻石、嶧山刻石
全店,免運優惠:全店滿2200元免運費
商品存貨不足,未能加入購物車
您所填寫的商品數量超過庫存
{{'products.quick_cart.out_of_number_hint'| translate}}
{{'product.preorder_limit.hint'| translate}}
每筆訂單限購 {{ product.max_order_quantity }} 件
現庫存只剩下 {{ quantityOfStock }} 件
簡介
秦始皇統一六國以後,曾多次巡視全國,刻石紀功,歌頃秦德。據《史記·秦始皇本紀》載,曾有《泰山刻石》、《瑯琊臺刻石》、《芝罘刻石》、《東觀刻石》、《碣石刻石》、《會稽刻石》等七種。二世元年,秦二世東行郡縣,於始皇所立石旁增刻大臣從屬姓名,以彰始皇盛德,復刻詔書於其旁。以上數種刻石傳均維里斯所書。
李斯(生年不詳,卒於公元前二0八),楚上蔡(今河南上蔡西南)人。是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。在秦始皇統治時期被任命為丞相。曾以秦篆為基整理戰國時其他六國文字,規範後之篆書,後世稱之為「小篆」。其書法嚴謹渾厚,平穩端寧。李斯則被后世尊之為「小篆鼻祖」。
《泰山刻石》,又名《封泰山碑》。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。原刻石立於山東泰山玉皇頂。石四面環刻,三面為始皇詔,一面為二世詔及從臣官職名字。明嘉靖時,此石流至碧霞元君祠西墻外的玉女池旁,時僅存二世詔書四行二十九字。至清雍正年間, 此石被移置至碧霞元君祠之東廡。清乾隆五年,碧霞祠遭火災,石佚。清嘉慶二十年春,由蔣因培等人在玉女池中覓得殘石兩塊,尚存「斯臣去疾昧死臣請矣臣」十殘字。遂嵌於岱頂東岳廟壁上。殘石后世仍有移動,然均在岱廟附近。殘石現存山東泰安岱廟。本次選用之本為存世文字數量最多的「一百六十五字本」,此本現藏日本。整幅「十字本」為朵雲軒藏劉燕庭舊藏清中期精拓,下有張廷濟長跋,係首次原色全本影印。
《瑯琊臺刻石》,刻於秦始皇二十八年。石刻原在山東諸城東南百六十里山下,東南西三面環海。據《山左金石志》 載:「乾隆間泰州宫懋讓知事見石裂,熔鐵束之,得以不頹。」道光時,鐵束散,石碎。光緒甘六年,此石毁佚。一九二一至一九二二年,王培裕前后兩次至瑯哪臺搜尋,將散碎石塊凑合,所幸傷損不多,殘存十三行,計八十六字。后移置縣署,解放后移置山東博物館,一九五九年移置中國歷史博物館。現陳列於中國國家博物館。本次選用之本為朵雲軒所藏清同治光緒時陳介棋洗石后濃墨精拓本,堪稱是《瑯琊臺刻石》拓本最為清晰之本。整幅亦為朵雲軒所藏,清嘉慶間阮元手拓並長跋贈畢沅之本。兩本均係首次原色全本影印。
《嶧山刻石》,亦稱《嶧山碑》。古嶧山也作繹山、東山,故舊時文獻亦有稱之為《繹山刻石》。原石刻於秦始皇二十八 年,立於山東嶧山。原石至唐時已不可見,杜甫曾有「嶧山之碑野火焚,棗木傳刻肥失真」語。宋淳化四年(九九三),鄭文實以南唐徐鉉摹本重刻於長安,碑陰有鄭文寶題記。此刻石后世摹刻甚夥,而首推此「長安本」最佳。本次選用之本為清端方舊藏 清中期舊拓,整幅亦同時期所拓。兩本皆為朵雲軒所藏,均係首次原色全本影印。